如何面对近两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给会展业带来的更多不确定性?如何站在国际化、供应链、产业的角度看行业未来?如何在当下“静”下来充实自我,以文化的力量来应对变化和困难?
以“‘疫’想不到”为主题的会展跨界下午茶,5月27日在线上举行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广东和长沙的七位会展业“思想者”围绕自身的改变进行分享,并分析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环境和行业可能出现的变化。同时,以自身在这段时间的经历来鼓励大家充实自我,提升认知,以创新面对困难,谋求发展。
本次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经济网会展中国主编周宇宁,对话嘉宾分别是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储祥银,长沙市会展办二级巡视员陈树中,北京逸格天骄国际展览公司副总经理李益,31会议研究院执行院长、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数字会展工作委员会专家姜淮、杨正,道同共创CEO周景龙。
“疫”想不到,对会展行业产生一定影响
储祥银介绍,“疫”想不到的疫情,对社会生活和会展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。2003年,为增强当时短暂的疫情影响,增加城市活力,北京筹办了科博会。这次新冠疫情持续时间相对更长,对会展业影响更大。姜淮认为,受新冠疫情的影响,全国会展业窗口期大大缩短。陈树中表示,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、国际交流的推进给会展业带来相对繁荣的发展阶段,但是行业内仍存在对新技术的应用不足、运营模式落后等问题。在今后一段时间内,国际贸易关系会存在一个“阵痛”的阶段,会展人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,结合疫情,思考未来会展业的发展方向。周景龙表示,这段时间,关注到其他行业越来越重视会展业,相信会展行业将来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杨正认为,目前来看,上海主要的会展场馆还处在“方舱医院”阶段,下半年上海展览市场还存在不确定性,可能只有进博会等少数国家级展会或行业品牌展会可以举办,会展业全面重启的时间或将继续推迟。
重启与重构,会展业将面临什么?
面对不确定的因素,环境和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。储祥银表示,会展业的内容、服务手段、创新理念一直在发生变化。据统计,2021年线上会展活动举办700多场,“双线会展”增加,而纯线上的活动减少了20多场。因此线下会展仍是需要坚守的阵地,需要抓紧重启和重构。
李益提出,当前面临的疫情防控是强大的“外部力量”,疫情前的行业叙事和行业构造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。核心问题在于:第一,市场变了;第二,客户需求变了;第三,行业的作用也应随之而变。“勇者不惧”固然可敬,“知者不惑,仁者不忧”更应该成为当前面对会展业重启和重构的态度。
陈树中表示,作为一种业态,会展业是会发生变化的。互联网的进步、疫情全球化、产能过剩、区域经济不平衡等都是影响会展业发生变化的原因。部分企业的组织架构、运营模式会发生变化,可能会出现专门的人才培训、劳务派遣公司,使得资源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。整个会展产业链中可能会细分出更多专业的公司。组展公司过去的收入主要依靠展位销售、广告和赞助,接下去要注重资源整合,对参展商资源和买家资源进行二次开发,增强溢出效应。
杨正表示,目前居民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改变,由于疫情反复和清零政策趋严,未来一年会展行业的发展仍会很艰难。有些公司要做好降薪裁员的准备,聚焦核心业务和能力,开展下半年仍不能办展的应对措施和部署。
面对这些变化,会展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选择也发生了改变。姜淮表示,虽然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帮扶会展业,但是效果不显著,他建议要出台减免场馆物业费等针对性、重点性政策。
周景龙通过300多场直播总结出,线下的目标客户和线上的目标客户完全是两个群体。如果能够把线上线下的空间生存能力结合起来,会展业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。同时他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验:第一是线上线下空间融合;第二是敏捷办展,线上展的流程比线下展简单;第三是注重展贸结合,并且要尽量降低风险,进行低成本的创新。他呼吁整个会展行业在诚信创新的基础上共创共赢。
在坚定中创新,以“跨界”思维应对挑战
虽然疫情对会展业的影响,让会展人“疫”想不到。但还要对会展业未来充满信心。
储祥银强调,当前会展业处于比较困难的时期,信心比环境更重要,大家要坚守创新。陈树中表示,特殊时期,个人要内外兼修,向内寻求宁静,向外坚守岗位。姜淮提出,会展人通过各种直播能够助力行业未来常青。杨正表示,疫情下各同行应寻求合纵连横,建立同盟,补全短板,报团取暖,避免无序竞争,共克时艰。周景龙称,今年是他进入会展业的第30年,希望能和大家分享经验,共创共赢。周宇宁表示,会展行业的线上传播是很有必要的,有助于增加目标客户的粘性,希望各类直播、传播活动更专业,有内容有深度,体现会展业的价值和品质。
(来源:中国经济网) |